一、引言和文獻綜述 數字經濟是數字時代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也是新舊動能轉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a href="http://www.itscrazyfast.com/article/7d/37392.htm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2021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也強調,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為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國務院于2021年12月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該規劃明確指出,我國數字經濟還面臨著“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與挑戰??梢?,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是提升數字經濟競爭力、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的關鍵。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研發投入對技術創新具有決定性的影響(Romer,1990),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環節。然而,研發投入活動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從而導致市場失靈與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Arrow,1962;Bloom等,2019)。此外,與一般經濟形態相比,數字經濟的共享性及公益性特征更加明顯,因而會極大地抑制數字經濟企業研發的積極性(張森等,2020)。由此可見,由于市場失靈問題的存在,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投入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作為政府激勵企業創新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能夠有效降低研發成本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因而在實踐中被各國廣泛采用。 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迅速并引發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然而,既有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經濟的規模測算、激勵效應及其對稅收制度的沖擊挑戰等方面(許憲春等,2020;趙濤等,2020;王衛軍等,2020),而關于促進數字經濟企業創新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明顯不足。根據筆者所掌握的文獻,目前僅有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一定研究。例如,沈思等(2021)以2017—2020年深圳市數字經濟企業為研究樣本,研究發現,減稅降費政策顯著激勵了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投入。然而,該文獻僅以深圳市數字經濟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缺乏代表性。 有鑒于此,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國家統計局令第33號)界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范圍,以2012—2020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考察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探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不同行業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影響的異質性,試圖為新時期激勵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與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的稅收優惠政策優化提供理論參考與經驗證據。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說明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2012—2020年中國A股上市數字經濟企業。相關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中國經濟金融研究數據庫(CSMAR)與萬德(Wind)數據庫。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將樣本截取為2012年以后的數據,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以前的上市公司研發支出數據存在披露不完全的問題(龍小寧等,2018)。 為科學界定數字經濟及核心產業統計范圍,國家統計局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符合數字經濟產業特征的和以提供數字產品(貨物或服務)為目的的相關行業類別活動進行分類,并于2021年5月公布了《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國家統計局令第33號)。根據該統計分類,數字經濟產業范圍確定為5個大類:01數字產品制造業、02數字產品服務業、03數字技術應用業、04數字要素驅動業、05數字化效率提升業。其中,01—04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具體而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主要包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4個大類行業。鑒于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重要性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以歸入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具體研究對象。 按照研究慣例,本文剔除ST類企業等異常樣本并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了1%和99%百分位的縮尾處理。最終,本研究共計獲得包含736家企業的3 325個有效樣本。 (二)變量定義與描述 1.企業研發投入。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與完整性,并借鑒既有文獻(劉詩源等,2020)的做法,本文以企業研發強度衡量企業研發投入,即以企業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衡量企業研發投入水平。 2.企業所得稅優惠。在我國采取的各種激勵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是主體(李為人等,2019)。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激勵創新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歸納起來,激勵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低稅率等普惠性政策。例如,制造業數字經濟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又如,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數字經濟企業按照1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二是針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優惠政策。例如,國家鼓勵的軟件企業,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又如,符合條件的軟件企業的職工培訓費用,可單獨進行核算并按實際發生額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盡管針對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形式多種多樣,但其綜合體現為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率的降低(楊國超等,2017)。因此,本文以企業所得稅的法定稅率與實際稅負率之差衡量企業所得稅優惠。其中:實際稅負率=應繳所得稅費用÷(稅前利潤總額-遞延所得稅費用÷法定稅率)。 3.控制變量。為減輕因遺漏變量而導致的估計偏差,本文參照既有研究(馮根福等,2021)的做法,在回歸方程中控制了一系列影響企業研發投入的特征變量。其中:企業規模以企業總資產衡量,并取對數;企業年齡以發生年度與企業成立日期之差衡量,并取對數;根據實際控制人的性質,將所有權性質定義為國有與非國有;資產負債率以期末總負債占期末總資產的比例衡量;流動資產比率與固定資產比率分別以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占期末總資產的比例衡量;資產收益率以凈利潤占總資產的比例衡量;企業價值以股票市值占總資產的比例衡量;企業成長以營業收入增長率衡量;股權集中度以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衡量;獨立董事比例以獨立董事人數占董事會人數的比例衡量;薪酬激勵以管理層持股比例衡量;行業競爭度以行業赫芬達指數衡量。 4.變量描述。表1(略)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在本研究樣本中,企業研發強度的均值為0.088,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0.263與0;企業所得稅優惠均值為0.136,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0.249與0。其他變量的具體描述性統計信息如表1(略)所示。 (三)計量模型與實證方法 為定量考察企業所得稅優惠對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本文采用如下的雙向固定效應模型: 其中:i和t分別表示企業個體和年份;被解釋變量Y表示企業研發投入指標;解釋變量taxprefer表示企業所得稅優惠指標;X表示影響企業研發投入的控制變量矩陣;ψ表示企業個體固定效應;π表示年份固定效應,以控制不隨企業變化的共同宏觀經濟沖擊等;ε表示隨機干擾項。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 利用前文設定的計量模型,借助STATA統計軟件,我們對模型進行了參數估計,相關基準回歸結果見表2(略)。其中,列(1)—列(6)為不同控制變量情形下的回歸結果。 表2(略)的回歸結果顯示,在不同的估計方程中,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估計系數始終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企業所得稅優惠對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強度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以列(6)為例,在控制了固定效應與年份效應后,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估計系數為0.053。這說明,平均而言,企業所得稅優惠力度每提高1個單位,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強度將提高5.3%。這意味著,我國當前以低稅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產生了重要的激勵作用。由此可見,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通過降低研發成本,矯正了研發投入活動的正外部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糾正了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市場失靈。 (二)異質性分析 上述基準回歸主要分析了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平均激勵效應。然而,如前文所述,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包括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四個大類行業。而不同行業企業的特點不同,其所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同,從而導致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不同行業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可能有所不同。為驗證該異質效應,本文進一步開展了分行業的回歸分析。 需要說明的是,鑒于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與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的樣本量較少,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印發的《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2017)》(國統字〔2017〕213號),將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與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組合為信息傳輸業。最終,本文將研究樣本劃分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傳輸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三個大類行業。 分行業的回歸結果由表3(略)給出,其中,列(1)—列(3)分別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傳輸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樣本的回歸結果。 表3(略)的分行業回歸結果顯示,企業所得稅優惠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研發強度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而對信息傳輸業企業研發強度的影響為負且不顯著。本文認為,不同行業所呈現出的異質效應主要與我國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設計密切相關。當前,我國激勵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主要體現為對高技術企業的減免稅、低稅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率和稅基優惠。在這種稅制下,技術密集型行業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較為敏感,因而效應也最為顯著。 四、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以歸入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企業為研究對象,基于上市公司數據和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實證分析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顯著激勵了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投入,稅收優惠力度每提高1個單位,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強度將提高5.3%。此外,相對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信息傳輸業企業而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更為顯著。 (二)對策建議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數字時代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為不斷提升我國數字經濟的競爭力與影響力,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應當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部署,聚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服務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完善促進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1.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本文的研究結論表明,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具有顯著的激勵效應,稅收優惠的力度越大,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投入越多。研發投入是數字經濟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環節。為進一步激勵數字經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可以對數字經濟企業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進一步降低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成本,更大程度發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創新激勵效應。具體而言,本文建議將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目前的100%提升至150%~200%,進一步激勵數字經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數字經濟企業創新發展。 2.完善針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a href="http://www.itscrazyfast.com/article/69/146129.html">“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對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仍面臨著“產業基礎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亟需加強”等諸多挑戰。而作為一種技術密集型行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的創新發展,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需要大量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此,為補齊短板,強化該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應當進一步完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以充分發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創新激勵效應。具體而言,在激勵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力資本投入方面,我國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尚有較大改進空間。其一,進一步加大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的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力度。例如,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扣除限額比例由現行的8%提高至16%,以激勵企業加大職工教育投入,促進該行業人力資本的形成與發展。其二,進一步擴大符合條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的職工培訓費用范圍。當前,我國對符合條件軟件企業的職工培訓費用準予單獨核算并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據實扣除??紤]到職工培訓基地建設是職工培訓的必要前提,所以可以考慮將符合條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的培訓基地建設費用納入職工培訓費用并準予稅前全額扣除,以滿足職工培訓的需要。 3.擴大企業所得稅稅率優惠覆蓋范圍。本文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以低稅率等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顯著促進了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投入。這說明當前實施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優惠有效激勵了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投入。為順利實現《“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的“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化創新引領發展能力大幅提升”等發展目標,需要進一步擴大企業所得稅稅率優惠覆蓋范圍,加大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支持力度,以充分發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激勵效應。具體而言,本文建議將針對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數字經濟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15%)擴圍至所有歸入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企業。換言之,對所有歸入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企業實施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加大力度激勵數字經濟企業進行研發投入,提升數字經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作者: 徐建斌(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 彭瑞娟(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 (本文為節選,原文刊發于《稅務研究》2022年第7期。) 歡迎按以下格式引用: 徐建斌,彭瑞娟.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數字經濟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研究[J].稅務研究,2022(7):70-75. |
相關閱讀
版權聲明:
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網除原創、整理之外所轉載的內容,其相關闡述及結論并不代表本網觀點、立場,政策法規來源以官方發布為準,政策法規引用及實務操作執行所產生的法律風險與本網無關!所有轉載內容均注明來源和作者,如對轉載、署名等有異議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本網(sfd2008@qq.com)聯系,我們將在核實后及時進行相應處理。
相關解析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